第1216章 临死也拉个垫背的
裴文聪只比杰夫晚了一天抵达底特律,随行的秘书、助理、保镖以及企业并购人员,加起来有二十多个人。
李野看到前呼后拥的裴文聪,就忍不住的笑道:“我说老裴,你现在也是大老板了,这么一桩小买卖,还值得你兴师动众的亲自过来吗?”
裴文聪也笑了。
【大哥,咱俩谁是大老板欸,而且您说的小买卖,真的是小买卖吗?】
现在的裴文聪,根本就不相信李野说的这种话。
四年前,李野让裴文聪安排他跟文乐渝来灯塔的时候,裴文聪认为李野就是假借实习之名,拐带妹子出来旅游。
然后李野就“很随意”的成立了GF投资公司,“非常巧合”的投资了思科公司,
当时穷困潦倒的波萨克夫妇欠着信用卡,公司的注册地点都是自己家客厅,结果李野却豪气的扔出上千万美金。
那时候的裴文聪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千万美金打水漂,还是有些心疼的。
但是四年过去了,思科公司成了什么样子呢?
今年二月份思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第一天股价就飙升了十几倍,成为了灯塔金融市场上新兴科技企业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这年头的科技企业还没有几十年后那么离谱,但是仅仅不到半年,思科公司的市值已经翻了几十倍了。
华尔街的那些老爷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思科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新的炒作点,纷纷开始包装跟计算机相关的公司上市。
而互联网是计算机行业的效益倍增器,思科公司又是互联网设备方面的头部公司,
在双方的互相吹捧之下,思科公司的前景不可限量,就是华尔街再精明的投资家都估算不出它的价值顶峰在哪里。
而历史上的思科公司,曾经达到过4440亿美元的最高市值,所以这些人就算在估算的时候打了骨折,也是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而现在李野表示发动机电喷系统有着“美好的前景”,那还是一桩小生意吗?
现在裴文聪手里不缺钱,就缺合适的投资项目,听到李野又“口吐真经”,他怎么可能不兴师动众?
他现在是生怕被李野给甩下车啊!毕竟他能干的事情,傅桂茹也能干。
不过裴文聪虽然心里急切,嘴上却很轻松的笑道:“再小的买卖,也得认真对待嘛!
另外王安公司最近一直想跟我们谈合作,我多带一点人手,也好充分的分析一下合作前景。”
“王安公司?”
李野惊愕的道:“他们找你寻求合作了?什么时候的事儿?”
裴文聪也怔了怔,然后说道:“两个多月了吧!这件事傅女士是知道的,刚好我们也在从日笨撤离转来灯塔,所以我就没有立刻拒绝他”
裴文聪知道李野对王安公司的印象不好,毕竟当年李野带着文乐渝一起来实习,第一次接触到的灯塔公司就是王安公司。
当时李野是想在成立一家电脑公司,一边针对东亚市场开发个人计算机,一边让鹏城的风语电脑获得技术支持。
而王安公司的老板作为华人圈里的佼佼者,自然觉得更加亲近。
只是当时王安刚好卸任董事长,把担子交给了他的儿子王烈,而王烈觉得自己家大业大,根本就瞧不上名不见经传的裴文聪,也没兴趣大老远的跑到港岛去帮别人建立电脑公司,所以在谈判的时候故意晾了李野等人半个小时。
李野当时就不干了,没了张屠夫还要吃带毛猪吗?
灯塔效益不佳的中小型电脑公司多了去了,只要有钱哪一家不能合作?
所以GF投资公司成立之后,不但花大价钱成立了个人计算机研究中心,还把王安电脑公司的一名市场经理给挖到了思科公司担任总经理。
现在港岛风语电脑已经成立四年,依托东亚的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然后反哺灯塔的技术研发中心,在个人计算机的技术上已经处于第一梯队。
而被李野挖走的钱伯斯,更是把思科公司经营的蒸蒸日上,反手打了王安公司的脸,
那么这时候王安公司突然上门寻求合作.所欲何为呢?
裴文聪接下来的一句话,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王安老先生在几个月前逝世了,王安公司现在的境况好像不太好,所以王烈现在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
“呵,他这会儿知道积极寻求合作了?”
李野笑了笑,然后淡淡的道:“既然是合作,那就要各求所需,但是现在我们对于他们已经没有任何需求,还合作个毛线?”
“.”
裴文聪不懂的“毛线”是什么意思,但是却知道李野心里不爽。
老大心里不爽,小弟必须给他出气。
“我明白了李先生,我马上取消跟他们的会谈。”
李野看了看裴文聪,笑着问道:“老裴,你不会认为我是落井下石吧?”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裴文聪连忙说道:“李先生,其实王烈虽然也是华人,但是跟我和傅女士并不是一类人,大家就算是互相帮助,也是要互利互惠的,都是生意而已”
李野缓缓点头:“这一点你倒是没有说错,我们不是一类人,另外还有几点你要谨慎,王安公司跟灯塔军方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跟IBM积怨很深,我们现在跟他合作,时机不太合适。”
王安公司几年前刚刚拿下了灯塔空军的大订单,所以他们跟军方的关系不是秘密,而王安跟IBM斗了很多年更是人人皆知,
现在掌舵人王安老爷子没了,公司又选错了路线,人脉、市场都出现了大问题,这会儿跟裴文聪合作呵呵。
当初李野想在港岛成立风语电脑,也是秉承着互利互惠原则的,但是现在王烈找上裴文聪,这分明是“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好不好?
裴文聪也是个精明人,能够明白李野的意思,但是他也抓住了李野话语中的关键词——“时机不太合适?”
“李先生,您认为还有合适的时机吗?”
李野轻轻一笑,说道:“王安公司以前毕竟是大户人家,不到破产的前一刻,就不是合适的时机。”
“明白,明白!”
裴文聪点头答应了下来。
然后他立刻悄悄的吩咐手下:“马上把手里王安公司的股票抛出去,同时秘密观察王安公司,等到有了破产的迹象我们再开始介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