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哦,是潘洪女

类别:仙侠 作者:鹦鹉咬舌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17 00:46:33

圣命一下,百官便知事已不可更改,当即略过此事,讨论下一件。

江南的赈灾问题,以及薛韶失职之罪。

虽然王振很想重重提一下薛韶失职之罪,但听见皇帝仔细问起江南的灾情,便知道在皇帝心中,处理江南的灾情比处理薛韶要更重要,只能暂且按纳住弄死薛韶的想法。

薛韶便细细地汇报起江南的灾情来,并提出:“臣愿戴罪立功,前往江南赈灾。”

王文最先反对:“都察院会另派官员前往,你便留在京中受罚吧。”

王振更是直接提议皇帝:“陛下,御史大夫王文曾在江南任职,也曾巡察过江南,又为官清廉,不如派他南下赈灾。”

皇帝问陈循:“陈爱卿以为呢?”

陈循道:“臣倒觉得薛御史就很合适,但他官职微小,即便有圣命,怕是也难服众,不如再从朝中派一官员,薛御史从旁协助。”

“朝中还有谁合适?”

陈循道:“兵部左侍郎于谦合适。”

于谦当即出列,也表示愿意前往。

皇帝问:“除于谦外,还有谁合适?”

陈循略一思索后道:“翰林学士徐埕也适合,此人擅治水,又知兵略,故可用其安民治灾。”

王振就低声在皇帝耳边道:“陛下,于谦乃浙江钱塘人,徐埕是江苏吴县人,说来说去,陈阁老举荐的一直是江南人。”

说是低声,但满朝堂都能听见。

陈循气得不轻,当即道:“陛下,臣用人不知其故乡,只知人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倒是王掌印对官员的籍贯来历熟得很,不知王千之籍贯何处啊?”

王文,字千之。

当即有大臣笑着回道:“谁不知王大人出自北直隶?不仅正好和王掌印同乡,还同姓,因而才认了王掌印做翁父。”

百官哈哈大笑起来。

就是王振一系的官员都没忍住低头掩笑,偶尔瞥向王文时,也忍不住流露出两分鄙夷。

王文:……

皇帝见王文憋红了脸,也不由乐了一下,但很快正经起来,心中那点因为王振点破而起的疑心消散,他真的忧虑起人选来。

他别的不怕,就怕他掏了钱,结果钱到不了百姓手上。

若用王文,情况便可控,他便是贪,那也是到王振手上,转一圈便又能回到他手上。

正思量,薛韶叩首道:“陛下,灾情如火情,风灾水患已二十余日,各地百姓都到了极限,请陛下派出清廉刚正之臣南下督导救灾!”

于谦目光一凛,膝行两步上前:“臣请命!”

王文迟疑了一下方才上前一步:“臣亦请命。”

皇帝回神,目光从大殿中间跪着的几人身上滑过,终于道:“命于谦为江南巡察御史,总督江南救灾事宜。”

薛韶大松了一口气,听到侧后方的于谦恭声领命。

对这位兵部左侍郎,他亦久闻大名,他赈灾,总比王文强。

念头才闪过,有官员出列重提他的失职之罪,不等有人接话,薛韶连忙抬手道:“陛下,臣有倭国紧急事务回报,事关海关及海贸。”

“这是鸿胪寺和水师衙门的事,与你何干?”

“薛御史不管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对外事却操心得很。”

“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大腐之兆啊。”

薛韶淡然道:“巡察御史乃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倭寇屠村事发江南道,民间抗倭情绪高涨,也是从江南集结渡海剿寇,臣身为江南巡察御史,自当巡察、督导。”

一直沉默的王骥将军认为薛韶没错,难得出列:“陛下,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尤其自先帝之后,越发猖狂,正统四年,倭寇就敢驾船登岸,连破我台州、桃渚、宁波二千户沿所,官庾民舍,焚劫一空,去年,又敢私登上岸,屠我百姓,若不是被麓川牵制,臣定率兵打到对岸去!”

“就是,若我们腾出手来,哪需要一群江湖人出手?”

武将们鼓噪起来,都想去对岸打一场:“让一群道士和江湖人出面,丢死人了,百姓们怕是以为我们当兵的都死绝了呢。”

“陛下,臣愿领兵剿尽海上匪寇!”

有文官忍不住吐槽:“正在谈论江南救灾之事呢,怎么又提到出兵之事?”

“西南未定,而江南又起叛乱,还有水灾要赈,而国库空虚,哪有钱再打仗?”

“依我看,麓川之战也不该再打了。”

武将们一听不高兴了,嚷道:“麓川之战已将思任法一家打出麓川,我大明大胜而归,怎么不该打?”

“打了这一仗,缅甸尚且窥伺,若不打,西南一境怕是再难安宁,”王骥沉声道:“而西南若不平,北地的瓦剌、鞑靼定不臣服。”

皇帝深以为然:“蛮人不服德,唯服威。”

陈循抖了抖嘴唇,一肚子的话说不出口。

曹鼐则耿直得多,直接道:“可麓川之战先后打了五年,至今未平,我大明已投入数十万大军,国库亏空,大军疲惫,甚至还抽调了北军南下防备。

北军撤防,瓦剌、鞑靼又不是傻子,这两年瓦剌、鞑靼每到秋末就扮做马匪南下,正统七年,瓦剌贡使京城,三百人更是增至千人,滞留京城时,直接与军中人交易弓……”

皇帝斥责道:“爱卿是在说朕平西南平错了吗?”

曹鼐硬硬的道:“臣不敢。”

薛韶叹息一声,抬手继续自己的禀报:“陛下,臣此次跟随船只去往倭国,发现倭国正内乱不止,无力约束地方势力和武士,这才造成我东南沿海倭寇横行……”

薛韶细细地说起他们的倭国之行来,待提到龙虎山学宫一道士领着他们杀进一座城中,活捉地方大名,逼得对方割让了一座港口和三条海船时,皇帝嘴巴微张,大臣们额头微跳……

还没来得及出声,薛韶话锋又一转,提起这位道士又带着他们和当地另一大名谈好了合作,那大名不仅送她半座港口,还送她一块山地,然后那位道士在那座山上发现了一座银矿。

皇帝掏了掏耳朵,问道:“在山上发现了什么?”

“银矿,”薛韶严肃的道:“一座富银矿,这位道长通晓天文地理,带着天师府学宫的诸位道长在山里探寻几日后确定,那里一整片山都是银矿,且含银量高达八成,若人手充足,年可产银百万两。”

大臣们也麻木了,失声问道:“多少?”

薛韶面无表情地回道:“百万两!”

陈循就扭头问曹鼐:“云南的银矿开采量算我大明最大的了,现今年产多少?”

曹鼐没好气的道:“我是吏部侍郎,银矿的事不当问你户部吗?”

但他还是沉默了一下后报了一个数字:“前年是四万六千多两。”

户部尚书陈循沉默。

百官跟着沉默,都怀疑薛韶撒谎。

薛韶便道:“北镇抚司锦衣卫陈留涛、曲知行随臣而行,种种皆在眼中,陛下可派人询问,臣还从山上取回三块银矿石,可请大匠探查真伪。”

于是,陈留涛和曲知行上大殿回话,他们一直随身带着的银矿石也交了出来。

薛韶自己带了三块,陈留涛和曲知行也不是傻子,他们自己也各自藏匿了三块。

一行人中,除了屈乐是老实的空手从银山上回来,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藏匿了一些。

三人上报的九块矿石全部上交,皇帝当即让人带两块给工匠查探,然后又当殿询问了陈留涛和曲知行一番。

皇帝又听了一遍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口中的那个学宫道长出现的频率太高,太引人注目,皇帝总觉得熟悉,就忍不住问:“天师府学宫那位道长叫什么名字?”

陈留涛:“回陛下,她名潘筠,号三竹。”

皇帝:……

部分官员:……

大部分官员不知潘筠,毕竟,她当初从出现就进诏狱,就没当众出现过。

除部分人外,其他人提起她都是潘氏女,潘洪女,根本没几人知道她的名字。

曹鼐就不知道,见陈循沉默,他就低声问道:“她是谁?陛下识得?”

陈循声音极低:“潘洪女,真正的玄门中人,与张真人一样,有玄术。”

曹鼐就不说话了,但对这位道长并无恶感,是好奇居多。

但一抬头见王振像吞了苍蝇一样,眼珠子便不由一转。

私下一直有传言,说王振被关在诏狱时被潘洪女折磨得不轻。

他一直认为是谣言。

王振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女孩折磨?

潘洪现在正在陕北吃风沙呢,但王振也只是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巡察,没做多余的事。

若潘洪女真的折磨他,他怎么可能让潘洪活到现在?

可现在曹鼐信了。

若潘洪女真的如薛韶和两个锦衣卫所言那么厉害,那王振忌惮之下不敢对潘洪动手,只敢把人排挤出京城倒正常了。

潘洪女还会玄术,那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留迹。

难怪有根基的薛瑄又被赶出京城,薛韶也被流放到江南,按上铡刀,而无根无基的潘洪只是被排挤到风沙大的地方,却没有性命之忧。

原来如此!(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