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群情激愤

类别:历史 作者:李一振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20 01:50:27

曹睿与曹植二人一同看着徐州海岸线的舆图,看了良久,曹植才轻声问道:

“陛下,吴军既退,不知东海郡利城、朐县的损失如何?”

似乎被曹植说到了什么痛处一般,曹睿的面孔渐渐冷了下来,转身快步走回了桌案旁,拿起放在最上面的一封奏疏后,转身递给了曹植。

“吴狗作恶,皇叔自己看看吧。”

曹植微微躬身,双手接过了这封文书。大略浏览了一遍后,曹植将文书放回桌上,双手拳头也不自觉的攥紧了:

“此等劣行人神共愤!孙权已有取死之道!”

这封奏疏,就是徐州刺史薛悌和虎牙将军夏侯献联名从利城发来的军报。

吴军登陆海边后,分兵两路分别前往利城和朐县。

利城的遭遇最为惨烈。

按照徐州传统,彼时正是四处乡里的百姓来到本县县城左近贸易和休闲的时候。吴兵突然来袭,吓得民众们抛下集市上的物什,纷纷逃入城中,以致于人群拥挤,城门都无法关上。

守在城中的百余士卒出于无奈,只得派人在城门处一连砍杀了十余人,这才侥幸关门。而这股吴军竟也丝毫无状,在城外旷野上捕拿百姓,而后便当即斩首,杀良冒功。

利城乃是小城,本就只有百人驻守,加之城池不高,又如何能抵挡吴军数千人的进攻呢?不过一个时辰,就被吴军攻下,随即吴军又在城中杀戮了近两千人。

而据利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说,攻打利城的领兵之人正是十余年前从此处逃走的唐咨!

朐县的状况虽然比利城好上一些,但掳掠资财,捕获青壮的罪行是逃不脱的。根据薛悌测算,利城、朐县两地死亡的无辜百姓至少有二千余人,被掳掠的青壮也有七、八百人之数。粮食、物资等资财,更是被劫掠一空。

曹睿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了数日前就开始了的这股忿怒,声音低沉着说道:

“昔日汉末丧乱之时,诸侯蜂起,混战不休。彼时武帝也做过屠城之事,朕也承认。武帝在兴平年间腹背受敌,与陶谦、刘备作战,在徐州杀人众多,朕没有要开脱的意思,也不会去改史书。皇叔,可那是兴平年间!乱世有乱世的做法,可如今与当时并不相同,大魏立国十余年了,就连孙权自己都在南边僭越称帝,自号天子,自号皇帝的人,如何还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曹睿咬牙说道:“朕想了三天三夜,都想不明白!他就这么差这两三千首级吗?朕也领兵与诸葛亮作战过,大魏与蜀国为敌,敌意不比与吴国更轻,诸葛亮迁过民众,但朕从未担心过百姓会被诸葛亮滥杀!”

“高下立判!”曹植长叹一声:“臣请日后灭吴之后,族诛孙氏和此番领兵之人,以惩后世!”

曹睿微微低头,想了许久之后,开口说道:“皇叔,朕今日要借你文才,为朕写一封布告。”

“陛下请说,臣恭听圣训。”曹植躬身行礼。

曹睿坐在了桌案后,缓缓说道:“不论此番吴国领兵的是谁,将领是谁,吴国做下的恶事,终归是要由孙权来负责的,这件事情他躲不掉。”

“若孙权攻城,哪怕掳掠百姓和资财,朕都不会说些什么。但这番行径,属实人神共愤!就由皇叔将此事与朕的言语写成布告,朕会让人传遍天下各处,给蜀地诸葛亮、刘禅二人也送上一份。”

“还有,利城和朐县二县免税三十年,若有鳏寡孤独者由朝廷给予补偿和资助,能使其维持生计。”

“就这样写!”

曹植拱手:“陛下仁慈,方才圣训臣已尽数记下了!”

曹植的文章刚一问世,就传抄了数百张,散发到了寿春的各个官署中。按照内阁吩咐,眼下在扬州驻扎着的所有中军、外军,都必须在营中张贴此文,并且需要由参军来为士卒宣讲。就连各处屯田的地方也要一一讲到,不得遗漏一人。

群情激愤。

文章散发出去的当晚,司马师回家用了晚餐,之后走到了父亲的书房中,同司马懿谈起了此事。

“父亲,今日雍丘王所写的布告是何用意?”司马师道:“一眼看去,就知道内阁在挑起扬州士民的愤慨之心,就像是为日后对吴用兵做些铺垫似的。”

“明显如何?不明显又如何?”司马懿道:“吴国自己做下的丑事,又不是大魏构陷。他们既然做得,大魏就说不得?”

“还有,”司马懿缓缓说道:“内阁四名阁臣之中,曹真不通文华,董昭年老多疲,为父和陈矫二人又不会做出这种事情。可以这样说,凡是由内阁做出来的这种不寻常的命令,都是陛下本人的意思,与内阁并不相关。”

司马师点头:“儿子知晓了。那这样说来,是要对吴国用兵了?不知父亲能否估计出个时间来?”

“不好说。”司马懿摇了摇头:“子元,征吴不仅要看陛下的意思,也要看大魏的实情。”

司马师想了一想:“朝廷在各州刚刚减少赋税,今年正是实施此政的时候,若是大兵再起,势必会大幅征调民力,减税赋就如同没减一般,近似欺骗。”

“而吴国割据一方,多割据一年,大魏又要在东南多养这么多兵士,只会一年年空耗下去,尽速平吴才是当选之策。”

“若说缓,应当缓。若说急,也应当急。这一急一缓之间,就是朝廷该要权衡的事情了。”

司马懿道:“子元说得没错,但缓也要有个期限,否则真就成了坐守城池的畏战之举了,终与四海混一的大义不合。”

“依着为父的看法,待曹植此文传遍各处之后,民心和民意也就渐渐有了。减赋之事至少要推行个一年或者两年,与民休息储蓄粮草,然后再大行征发徭役用兵。要么明年、要么后年,就到了用兵的时候了。”

“父亲明鉴。”司马师想了一想:“那今年该做的事情就要尽快做下了,不应耽搁。待秋冬辛公回返之后接任岂不正好?”

“嗯。”司马懿捋须不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