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1章 导火索点燃了
随着总参谋长宇航员的长篇累述,此次御前会议宣告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战争大幕正式拉开。无论欧洲联军是否大举东进,大明帝国的军队也会按照部署陆续就位。
有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到了这个地步谁也没法阻止战争的爆发了,包括洪涛本人。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然投入到了军工产业里,必须有所产出。
如果不能获得充足的回报,马上破产不太可能,但今后十多年都要为此还债,还有可能造成整体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会不会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谁也不敢保证。
反观欧洲一边,差不多也是同样的处境。商量准备了小半年,光各种协议就签署了几十份,好几个国家面临着国土变更,大家全都把家底掏了出来。
突然说不玩了……这笔损失谁也承担不起,各国王室因此会被嘲笑,失去各阶层的信任,会不会被取而代之也很难讲。为此双方都要竭尽全力争取成为胜利者,然后在失败者的尸体上汲取养分弥补亏欠。
1639年7月,伊斯法罕的一声炸响让本已暗流涌动的世界格局瞬间沸腾了。
在开斋节的观礼仪式上,萨菲沙赫坐席附近发生了爆炸,五名受邀前来的宗教领袖和族群首领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而亡,另有十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发当天,沙赫的卫队就循着线索找到了负责修缮观礼台的工人住址,但这两人在发现了周围情况不对后毫不犹豫的引爆了随身携带的炸弹,用生命将线索硬生生切断。
不过根据一系列调查,还是把矛头引向了库尔德族群。而在波斯境内的库尔德族群为了撇清嫌疑,很快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这两人均来自奥斯曼占领区,而把他们带入伊斯法罕的工头早已消失不见。
人跑了,但嫌疑摆脱不掉。惊魂未定的萨菲沙赫在王宫里紧急约见了十一位波斯最大的部族首领和五位宗教首领,包括两名在爆炸中受了轻伤的,然后正式向欧洲和奥斯曼使节表明了态度。
波斯的土地上不允许任何外国军队经过和驻扎,只要发现了被入侵迹象,波斯军队将会毫不迟疑的予以坚决反击。除了阿巴斯港,所有外国人都被限期离境,超过期限则不保证人身安全。
与此同时各部族内部也开始备战,一队队骑兵和辎重从四面八方涌向了西部,用实际行动解答了爆炸案的罪魁祸首。
表面上看波斯帝国是要将中立政策贯彻到底了,然而阿巴斯最大的部族首领却在私下里向私交不错的大明商人订购了大批武器弹药。理由是武装部族战士守卫家园,但真实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王大头在七月初乘坐丹麦东印度公司的货船秘密抵达了霍尔木兹岛,在接到这份订单后当场签字批准,但最终向阿巴斯首领交付武器装备的并不是大明商人,而是丹麦商人。
这就是王大头始终让洪涛信任的原因,他做事非常缜密,或者叫鸡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看上去是无用功,只要对帝国有利照样会不厌其烦的做好。
同时也体现出了波斯地区的局面极其微妙,连合作了多年的阿巴斯部族首领也无法信任,宁可让丹麦人从中赚一笔也不愿意抛头露面被人抓到小辫子,进而对萨菲沙赫的决定产生负面影响。
说起丹麦东印度公司,这又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奇葩。丹麦挪威联合王国虽然并没提供太多军队参战,却是欧洲联军东征行动的主要发起国之一。
生性好战的克里斯蒂安四世肯定要抓住这个能让丹麦挪威联合王国重新崛起的大好时机,来彰显他本不存在的睿智和军事指挥才能。
在大明帝国还没做出驱逐亚洲境内欧洲商会和殖民点的决定前,就以国王的名义要求丹麦商人撤出亚洲海域。
丹麦东印度公司是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支持下才得以组建,但在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国王却被见利忘义的商人们抛弃了。
以印度高级贸易专员格雷格为首的一小撮丹麦商人对国王的命令熟视无睹,不光没有如期撤出亚洲海域,还通过各种隐蔽手段把家人和财产悄悄转移到了科伦坡港,然后继续经营着日渐红火的霍尔木兹港货栈。
当得知大明帝国皇帝下旨要求在亚洲盘踞已久、几乎垄断了八成贸易货源的葡萄牙人、荷兰人限期离境后,这群背井离乡、把身家性命全都押上的冒险家们终于长长松了口气。
然后开始了彻夜狂欢,个个喝得酩酊大醉。有两位乐极生悲,喝醉了从码头栽进海里,在距离暴富还有一步之遥时不幸罹难。
但除了他们的家人之外,没谁会关心两具冰冷的尸体。有了大明海军的特许,从此以后悬挂丹麦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就可以在亚洲海域里随意航行了,而且是独一份,没有竞争者。
大明海商好像并不热衷做利润很高,同时风险也很高的远洋贸易,这样一来有能力向欧洲输送大宗亚洲商品的只剩下他们一家了,滚滚财富唾手可得!
啥?欧洲不让卖!坚决不存在的,别听各国高层嘴里喊的欢,私底下却是最大的买家。只要货真价实,他们才不管是从哪儿来的呢。
让吃惯了白糖的贵族老爷们继续去指望用蜂蜜饱口福是非常不现实的,在各种晚宴和舞会上也不能缺少来自亚洲的奢侈品和器具。少和贵此时不光不是缺点,还会成为彰显能力和财富的重要标签。
当然了,风险也会跟着利润一起上升。欧洲的同行们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看着原本啥也不是的丹麦人发横财。
无法从原产地进货,中途以武力手段拦截还是会的。啥海盗,多难听,那叫私掠船,是有国王授权、正大光明的抢你!
但丹麦商人们没一个怕的,要是怕就不会出来跑远洋贸易了。充其量是花笔钱把自己的船武装下,多装几门从大明帝国海军手里采购的长管舰炮,再换上更容易操作的大明帆具,碰上私掠船能打也能跑。
再不放心就几艘船一起结伴而行,这样即便遇到欧洲各国的战舰也有一战之力。反正不管怎么说,这笔生意他们算是做定了。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就是海商们的真理。
(本章完)